close

高低不成的油價


 


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不會因為誰的國民人均收入少,資源控制方就會在價格上網開一面。


石油及其製成品的價格,在其主要能源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時期,只能朝物以稀為貴的方向走,儘管這個走勢的步子的確有點大。2006 年,國際原油平均價格在40
美元/ 桶左右,現如今國際原油價格在110 美元/桶附近晃悠,漲了200%以上。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固然並非全賴供求關係,牽涉的元素眾多,比如國際政治平衡謀略、資源配置話語權的把持、地緣關係的往來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數恐是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美元的氾濫性流通,從某種意義上看,美國的貨幣政策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世界油價的漲幅。當然,原油價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已經無法回到上世紀20
美元/ 桶的廉價時代了。


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可以用“瘋漲”來形容,緣于中國汽車保有量基數的低水準,現如今在中國的省會城市和中心都市,抱怨堵車的聲音沸沸揚揚,同時抱怨油價一漲再漲的聲音也沸沸揚揚。這種現象說明,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模式的現代化,擁有汽車的群體會越來越龐大。有車族的身體越來越膨脹,喝油的“胃口”理所當然會越來越大,社會對油價的敏感度也就越來越高。


中國人對油價的不平衡心理來自比較,在世界上中國的成品油價格不高不低,處於中游,但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卻處於世界的下游,人們當然會不平衡:窮人佔多數的國家油價為何高于國民收入水準高的國家?這種質疑當然有道理,特別是有媒體


高低不成的油價


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不會因為誰的國民人均收入少,資源控制方就會在價格上網開一面。


渲染石油行業員工的收入遠高于社會平均水準的背景,更推高了人們的抱怨調門。如果理性一點,中國並非石油資源富國,中國的原油進口依賴度接近60%,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不會因為誰的國民人均收入少,資源控制方就會在價格上網開一面。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原則上說並非完全的市場行為,屬於國家定價。


主流經濟學界對中國資源類商品的價格一直痛陳不斷,原先的說法是中國的資源類商品價格“扭曲”,國家定價實質上是人為壓低資源類商品價格,用廉價資源補貼全世界,包括富國。


比如,2008 年中國內地的成品油價遠低于香港成品油價,當時深圳市面上的97號汽油價格每升5.34 元,香港無鉛汽油價格每升在13.5 港元到14.5
港元,差價近10
元。香港的汽車主蜂擁到深圳加油,再回香港賣掉,勤快的車主每日可入賬上萬。更有甚者,大量外國遠洋貨輪寧肯繞彎也要來中國加油,哪怕其目的地是日本,外輪也要在中國加滿油才去,奔的就是低油價。


低油價背後還含有政府補貼的元素,比如美國政府一直對大油企有稅收補貼。“理順油價”遂了主流經濟學界關於價格扭曲的指責,但又背上了“國企壟斷”的惡名,遭到主流經濟學界的再次痛陳。需要指出的是,金磚四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工業均為國有壟斷。那麼,在非國企壟斷的地方,油價會不會順應民意呢?


2005 年3
月,香港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和工會聯合會就指責香港的幾大石油供應商“短期內油公司幾乎四度同步加價”,要求“促政府監管”,在此報告中,工會指責說“據調查顯示,香港無鉛汽油除稅后的零售價格遠高于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分別較美國、英國及加拿大高94%、90%
及92%,甚至較以油價高企見稱的日本高出40%,使本港石油價格遠高于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香港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在立法會對此回應“我們不是用長官意志去壓低油價,如果長官意志是可以做到這樣的話,我們今日就不需要在這裡辯論,只要油公司做什麼都聽我的說話便行了。”2005
年,深圳的油價僅為香港油價的1/3,每公升4 元人民幣。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說:中國不可能過上美國生活方式的生活。這話被指霸道無理。但站在能源的角度觀察,美國2 億人消耗了世界50% 的石油產品,如果中國13
億人也與美國的人口汽車保有率看齊,油價又會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蘆洲東森仁愛店 的頭像
    蘆洲東森仁愛店

    蘆洲東森仁愛加盟店的部落格

    蘆洲東森仁愛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